陈祗小时候是个孤儿,在司徒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就颇有名气,不久被朝廷任命为选曹郎。陈祗矜持严厉,相貌威武,擅长多种技艺,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费祎对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
延熙十四年(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刘禅于是让陈祗以侍中兼守尚书令,并加为镇军将军,陈祗在朝中的权利越来越大,大将军姜维虽然班位在陈祗之上,但是因为他经常率兵在外,朝中事情过问得不多。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把关系搞的非常好,在朝中权力竟超过了姜维。
延熙二十年(257年),中散大夫谯周见大将军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蜀汉国力已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难以支撑北伐的军事需要,蜀汉百姓的生活也不如从前。于是,谯周在朝堂之上建议不宜对魏国用兵,但陈祗对此强烈反对,并与谯周展开了激烈辩论,谯周无奈,回家写下《仇国论》。
景耀元年(258年)9月23日,陈祗去世,刘禅悲痛惋惜,一提到他就痛哭流涕,下诏追谥陈祗为“忠侯”。
历史概况
陈祗是许靖哥哥的外孙,小时候是个孤儿,在许靖家长大,弱冠知名,矜 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为费祎所看重,后代替董允为侍中,吕乂死后,陈祗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班位在陈祗在上,却常常领兵在外,少有参与朝政,因此陈祗得以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为刘禅所宠爱,权利重于姜维。陈祗死后,刘禅为之流泪,深表痛惜。
陈祗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得以干预朝政,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最后导致了蜀汉的覆败。
史籍记载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於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允孙宏,晋巴西太守。【臣松之以为陈群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骍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云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陈祗真的是乱政佞臣吗
陈祗的历史评价并不高,人们甚至把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结于陈祗乱政。然而小编却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
由于蜀汉人民对诸葛亮的怀恋,每当朝廷颁布比较好的政令措施,即使不是诸葛瞻所提倡的,百姓都认为是他做的。(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三国志)
然而事实上,这些好的政令措施的施行,恰恰出掌握政权的尚书令陈祗。如果他真的是乱政之佞臣,阿谀奉承之辈,那么为啥蜀汉后期依然会有这些好的政策?至于后来的:进入其朝廷,听不到直言劝诫;进入民间,看到的是百姓不得温饱。已经是陈祗去世以后的事情了。恰恰是因为陈祗任期以他出色的政治才华推行好的政策延续了蜀汉的生命力,所以他去世以后人亡政息,蜀汉才日渐衰落。(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吕乂去世以后,陈祗接任尚书令。景耀元年(公园258年),陈祗去世。在陈祗主政时期,黄皓的官位不过黄门令,可是陈祗一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
这难道不能说明正是由于陈祗的存在而遏制了黄皓么?宠幸黄皓的是后主刘禅,这并不是陈祗能够干涉的。掌握政权的蜀汉四相不能诛杀黄皓,掌握军权的姜维不能诛杀黄皓,拥有名声的诸葛瞻不能诛杀黄皓,又有什么资格来责备陈祗呢?所以陈寿对陈祗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祗上承主指,下接阉坚,深见信爱,权重于维。——三国志)
再看陈祗主政期间蜀汉军事方面的成就: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降李简,斩徐质,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在陈祗主政前,费祎裁制姜维,每次给他的兵力不超过1万人。所以之前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点水的骚扰式作战。(每欲兴军大举, 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
如果不是因为陈祗对姜维的支持,姜维何以取得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将相和,国富强的故事应该众所周知吧。正是由于陈祗与姜维将相相和,勠力同心,才能让弱小的蜀汉威震天下。而当陈祗死后不久,姜维不得不屯田避祸,黄皓也开始真正把持朝政。蜀汉灭亡,乃后主无道所致,非陈祗之过也!
陈祗去世以后,刘禅留下的诏书,才是对陈祗最公正的评价吧!(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联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三国志)